玩具與嬰幼兒用品原本是嬰幼玩具產品中涇渭分明的兩大門類,卻不知從何時起,在產品、生產與銷售渠道等方面呈現越來越濃烈的融合趨勢。融合似乎已經成為廠家、商家們突圍而出的新方向。在融合的過程中,玩具應該向嬰幼兒用品師法,在銷售渠道、設計理念方面下功夫,促進產品銷售和品牌推廣。
嬰幼兒用品店
在銷售渠道方面,東莞玩具可借鑒嬰幼兒用品行業。目前玩具在銷售渠道方面,除了在商場超市設玩具專柜外,多以某品牌玩具專賣店為主。顧客只有在有確定的需求時才會進店,缺乏產品間的相互帶動,也不容易產生隨機消費。而覆蓋至市場、超市、社區的嬰幼兒用品店內產品琳瑯滿目,嬰幼兒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玩都能在里面得到滿足,提供給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也很大。
另外,嬰幼兒用品企業往往在新產品推出之前,就已經把陳列、培訓、推廣等工作做到位。定期對所有經銷商進行集中培訓,經銷商也要對下面的門店培訓,主要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培訓會上,訂貨會的耗時則比較少。而玩具在銷售商培訓方面尤為欠缺,生產商與銷售商之間的關系止步于分銷和代理加盟,缺少溝通和反饋環節,沒有形成良性互動。
在產品設計理念方面,嬰幼兒用品也有很多成功經驗。目前,中國有每年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需求,這無疑是一塊散發著誘人香味的大蛋糕。怎么才能分食到更大的蛋糕,東莞玩具企業要向嬰幼兒用品企業學習。
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已經成為家長的共識,在嬰幼兒早教方面,家長從不吝惜。嬰幼兒用品企業摸清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,在產品設計和開發中把早教作為一個必要元素,同時增加產品的趣味性和玩耍功能。滿足嬰兒在長牙期的生理需要的牙膠、促進嬰兒聽力的智能音樂盒、教寶寶認識顏色、數數,鍛煉寶寶手指靈活性的算盤珠……這些嬰幼兒成長的日用品都很自然地把早教和玩具元素融入其中,成為啟發嬰幼兒智力、手腦協調能力的成長必備教具。
而玩具企業可以反其道而行,在玩具的設計中加入早教元素的同時,增強玩具的實用性。據了解,美國嬰童經濟中,玩具占到50%,而我國嬰童經濟中這一比例在5%左右。這是因為中國人常常把學習和玩耍分割開來,玩具目前仍屬于“純消費品”而不是必需品,消費者不愿把過多的錢消費在玩耍上面。如果以嬰幼兒用品的理念去設計和推廣玩具,增強玩具對兒童智力開發的功能,樹立玩具是兒童成長的必需品的觀念,以促進玩具的銷量。